👆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
李文光
《数学中的神学思维2025-4》
布面纸本拼贴、中性水笔、树脂、金箔
60cm*50cm
2025年
本文图片,由艺术家及勒木画廊提供
作者按:
这是展览《间隙与默示》特邀评论长文版中,关于艺术家李文光的部分。
〇
密契主义与绘画性之间的两难
1.密契主义,一种图式或一种图示?
展开剩余93%“映照神性的数学 (几何),是理念之镜。现实世界是‘理念世界’的不完美摹本。”
在李文光画作所秉持的密契主义理念里,我们似乎能感觉到两种意志间的张力:一股是文化图式的,一股是神秘秩序的数学图示的。
我们可以轻易地从画作中,辨识出他在图像与风格上所承袭与演化的脉络谱系:
例如卡巴拉思想中象征太初能量流溢的“生命之树”结构;与三一象征相呼应的三联形式;中世纪手抄本中图文环绕的叙事布局;同样源自手抄本传统的二联样式与二元论思维;神圣视觉意象中常见的金箔运用;由星相学中的日月符号演变出的无定性图腾;以及从几何分形与菱形网格发展而来的重复三角形序列——可视为“神圣几何”理念在更现代的几何视觉中的一种延伸。除此之外,还有许多其他元素。
不管在绘画层面还是交流层面,作为一种文化图式的密契传统,都是最显性、最直观的。
李文光会重复强调新柏拉图主义:因为不论是中世神秘学还是“神圣几何”的理念,都在这个思想谱系里。卡巴拉,赫尔墨斯教,苏菲,玫瑰十字,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想象,以及这样那样的诺斯替教派潜流。人们相信,在看得见的秩序中,有着和不可见的上位秩序的同构性:或者说,所有的秩序都是相通的,在存在的巨链上,事事都是秩序的一环,又重复着那相似的秩序法则,不同事物都在密接和应。
然而,作为秩序隐性图示的“几何”,与由丰富文化图式所促生的视觉形式之间,却构成了某种张力。二者虽同出一源,在绘画所要面对的当下语境内,却指向不同维度:几何意志倾向于排除情感与绘画触觉,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静指向某种玄奥的形而上同构;而文化图式则更多与密契主义的视觉趣味共情,关联于对传统的认知、习得与个人风格惯性的延续。李文光绘画路径中的种种糅合、消解与重构,似乎始终围绕着这两极展开。
左《数学与神学 2025-1》
右《数学与神学 2025-2》
李文光
《数学与神学 2025-1》
布面纸本拼贴、中性水笔、树脂、金箔
45cm*35cm
2025年
李文光
《数学与神学 2025-2》
布面纸本拼贴、中性水笔、树脂、金箔
45cm*35cm
2025年
2.困境:在现代意义的艺术系统里,“神圣几何”是可能的吗?
在和密契主义相关的视觉传递里,一些象征是建基于感受力的气感联觉原则之上、带有隐喻的特点,而另一些则完全是基于纯纸面关系的概念化换喻。后者往往有类似否定神学的认知背景,即,认为人的感性无法触及灵性真理,因此转而用更冷感的表达,描绘着排除能量杂质污染的真理之前厅。
因而有了和形而上、神智学同构的所谓冷抽象绘画,完全基于编码重构,抛弃了以肖似性为移情之底层逻辑的半抽象画中、隐匿的再现性。
如前所述,李文光在两者的间性中。惯例的文化符码和日常眼见形象一样,同样带有某种“摹仿性”,绘画作为传统习得与风格惯性的产物,其图式性与作为神秘秩序感性显现的几何图示之间,既存在矛盾,也有契合之处。这一者间的对抗,实则指向肉身经验与超验理念之间的永恒张力与磨合。在两种意志——一种是朝向不可能之秩序的神秘学图示,另一种则是可被阅读与传播的文化图式——二者之间的张力,既对立,又彼此生成。
个中的两难,似乎与现代主义以来的艺术话语系统内部的一些问题有关。正如原创性崇拜的神话,个体艺术家“天才”性、“灵感”说,还有自制系统性的要求——这些,都与商业性、学院化有着同时代的同构有关——如这些现实态势一样,当李文光顾及身为职业艺术家的自觉的时候,他会面临一系列两难:来自绘画性本身的质问。
对于绘画性而言,重复与差异,是其语言性的根本,也就是说,它具有潜在的生产性和模件化特点。但对于密契来说,重复是一种修持,一种去人性化的仪轨行为。若艺术家对密契的执念是真诚的,那么画面中不断重复并差异着的视觉,便不再仅仅是现代艺术对作品风格系列化的要求所致的。连神圣符号本身,也是以一种装饰性为载体而持续发挥能量的。但两者的通道相串,但根本目的却不同;符号本身,是一种极易通货膨胀的存在,视觉修辞既因重复而为作品赋予“灵韵”,也因重复而袪除“灵韵”。
物质化本身是第二个困境。物质化,也就是面对视觉语言的材料物性,它是通过工艺程序本身,而达到对形而上者的形而下式言说的。工艺本身只能以视觉能量为手段,连稚拙、不工,都只是制图中某种特别的审美愉悦,脱离了感观愉悦,无从谈起灵性体验的起点。
阐释/沟通机制是第三个困境。个体化的神秘体验在进入服从公共理解的视觉语言体系时,会经历:从不可言说体验→ 视觉符号 → 理论概念 → 文化消费的转化。
视觉语言本身的界限、阐释机制的装饰性,以及艺术现实中的种种困境,又共同指向一个终极追求:超越性对形象(包括基于文化传统的形式惯例也是一种“形象”)本身、对质料本身的双重否定。
当艺术家选择抽象数学秩序,而非出神体验作为自身密契主义的进径手段时,困难会进一步放大。人在面对形而上问题时的悖论,和身边世界中的困境,以及绘画形式语言本身的可能性界限,三者之间或许可以有某种对应关系。
于是艺术家便在私密语言与公共符号间拉扯,在一种个体静修的领受与自我规则化的范式间拉扯,在本真体验和艺术系统的阐释机制间拉扯。反复拉扯。
李文光
《数学的神性 2023-1》
布面纸本拼贴、中性水笔、树脂、金箔
45cm*35cm
2023年
李文光
《数学的神性 2023-1》
布面纸本拼贴、中性水笔、树脂、金箔
45cm*35cm
2023年
3.绘画:一种形而上意图以外的品质
李文光的创作本身,其实还是绘画性的(这里的“绘画性”指的是画味儿、形式语言经营,不是指严格狭义上和线描性对称的涂绘性)。
正如艺术家自身对材料语言特别在意,画面的质感本身,是带来最直观的物质隐喻的。
中性笔的质感,则将画面的细节底色,放在了朴素的质感上,朴素视觉有着比华丽视觉更容易引入灵性方向的能力。
而如树脂材质改变的纸本质感,同时为文化、书写的视觉符码,增加了时间沉淀感和临在超时间感。金箔的炫目,是一种遗忘之力,脱离日常的节日超验时间。两者与中性笔的色彩笔触形成恰当的张力与和谐。
限定在橙橘绿蓝相间的配色,是配合图形关系的简化。而图形上,抽离为纯粹的圆与三角之间配合的多方连续,一方面,是装饰性平面秩序,如传统一样,指向世界图景的缩影;另一方面,却又似某个有空间深度的物形的支离化、半坍塌的分形结构,小菱形构成的网格交织构型或许仍是某种三维视错觉空间的存在。
花饰字体,更多的,可能不是指向可辨识的内容,而是绘画语境中的“书写性”。
李文光
《理性证明 2025-2》
布面纸本拼贴、中性水笔、树脂、金箔
60cm*50cm
2025
李文光
《理性证明 2025-1》
布面纸本拼贴、中性水笔、树脂、金箔
60cm*50cm
2025
《理性证明 2025-1》 局部
4.扯远的后话
就像在炼金之书《化学婚礼》里一样,字面和谜底之间、符号的指涉方式,并不总是诉诸自然而然的肖似性联觉,反而要使用就人的常识通感而言、颇具生造质感的寓言——想要触及不可能性,常识的合理性是不合理的,明明是交感巫术,却不能借助常规的同理心。
一位叫达摩克利斯的人大中午迷迷糊糊睡着了,他做了一个神奇的梦,梦见在亚历山大里亚,有一把锤子,可以捶打自身,使骨骼玉化。占卜师告诉他,千万不要途经耶利哥,因为会被玫瑰诱惑,于是被荆棘缠身。他从梦中惊醒,再次规划行程——他决定踏入同一条河流。
外面那一头,我们在蹦着野迪,听着这个语焉不详的寓言。
李文光
《数学与神学 2025-3》
布面纸本拼贴、中性水笔、树脂、金箔
45cm*35cm
2025年
李文光
《理性证明 2025-5》
布面纸本拼贴、中性水笔、树脂、金箔
50cm*60cm
2025
李文光
《理性证明 2025-3》
布面纸本拼贴、中性水笔、树脂、金箔
60cm*50cm
2025
展览《间隙与默示》现场,勒木画廊
现场图 现场图 现场图
〇
间隙&默示
(∞-2)、(∞-1)、RIFT、VEIL、(∞)
艺术家:戴耘&李文光
出品人:刘洋
特邀评论:雷徕
展期:2025.09.20-10.20
地点: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中一街D0505
勒木画廊LE RIME GALLERY
〇
发布于:北京市富利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